ce-width
日期:2025-07-15 17:11 / 人气: / 作者:小编
近日,网信、公安部门接群众举报,反映有人在直播带货时,从网上搜罗不实帖文、视频后拼凑、嫁接,编造“阳山水蜜桃断崖式跌价大量滞销、烂大街”等虚假文案,以外省份桃子“蹭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水蜜桃,博人眼球恶意营销。无锡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会同惠山公安分局迅速开展调查,于7月7日在外省将许某等嫌疑人全部抓获,查获手机、电脑等涉案物品110余台,查实虚假帖文阅读量14万余次,涉案订单5300余单。目前,许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无锡公安部门表示,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通过散布谣言、恶意营销等方式牟取不法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无锡公安将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对网络谣言保持零容忍,全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时,警方也提醒广大消费者,消费者在购买阳山水蜜桃等产品时,要提高警惕,切勿轻信网络上的不实信息,不要被虚假言论误导,避免因贪图所谓的“便宜”而遭受损失。购买时尽量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商家和平台,仔细查看商品信息、用户评价等,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产品的真实供需情况和市场价格。若发现网络上存在散布不实信息、恶意营销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相关监管部门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网络空间。
阳山水蜜桃,是无锡代表性的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无锡的城市名片,在近期大热的“苏超”联赛中,更成为无锡的“城市形象代言人”。那么,它是如何从一只桃子发展到一片桃源的?
阳山镇是一座古火山,火山灰岩呈酸性,含多种微量元素,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水蜜桃的生长提供了“天时”。水蜜桃从宋代开始种植,到民国时期品系渐成,再到改革开放后两次农业结构调整,阳山水蜜桃终成当地农业的支柱性产业。
自2017年以来,惠山区接续实施水蜜桃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五年发展规划”,依托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院所开展合作,培育国内最大的水蜜桃种质资源圃。
在现代农业科技加持下,农民种桃今非昔比,智慧化桃园随处可见。摄像头、传感器以及各类物联网设备全天候监测桃园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桃农及农技人员据此可以精准养护每一棵桃树。
一颗桃,何以成为带富一方百姓的好产业?这得益于当地见势早、布局早,树牢科技兴农意识,建设标准化种植和产品体系。
早在1978年,无锡成立阳山水蜜桃科研站;1984年,阳山水蜜桃种植面积增至3000多亩,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水蜜桃生产基地;1998年3月,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成立,开始推广水蜜桃标准化生产,起草了《无锡水蜜桃生产技术规程》和《无锡水蜜桃》产品标准;2000年,这两项标准通过验收,成为江苏省首个水蜜桃地方标准;到2006年,阳山水蜜桃成功拿下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为了让阳山水蜜桃走得更远,阳山镇2023年开辟了6架水蜜桃专机、256条运输干线年,当地还与物流公司合作,在14个村和社区设立了157个便民服务点,同比新增30%以上。借助电商、物流、渠道优势,阳山水蜜桃得以卖遍全国各地,也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当地依托水蜜桃金字招牌,通过对老村环境品质的提档升级,同时引进多种商业业态,加速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不仅缓解了农村“空心化”问题,而且助推农副产品销售,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从“一只桃子”单链条经济到“一棵桃树”全链条经济,再到“一片桃源”多元化产业,阳山三产融合发展势头正劲。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农产品的谣言就开始冒出来,不仅误导消费者,给企业、农民带来损失,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今年6月12日,网络流传“近日广西荔枝堆积如山,运输车排成长龙。果农辛苦采摘只能贱卖”的视频,其中画面显示荔枝堆积和“灵山荔枝1元”字样。经核查,视频内容并非发生在灵山县。6月13日下午,记者实地走访当地的零售果摊、本地荔枝种植大户、本地电商企业和农场等,发现灵山荔枝产销有序开展,并未发现荔枝滞销贱卖、采摘堆积成山,运输车排成长龙的情况,也没有发现价格低到1元的荔枝出售。提醒广大网友不信谣、不传谣。(此前报道:“广西灵山荔枝堆积如山,只能贱卖”?真相是......)
今年3月27日,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网信部门巡查发现,抖音名为“AA步步高升”的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布主要内容为“小麦、大蒜被打农药致死”的相关信息。经核查,该账号持有者尚某为博眼球,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发布至社交平台,为不实信息。杞县公安局网安大队迅速行动,开展信息研判,锁定人员身份后依法对其传唤询问,尚某如实供述了其出于好奇在网络平台编造传播散布谣言的违法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目前已依法对尚某予以行政处罚,不实信息责令删除。警方提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在网上发布信息、言论应遵守法律法规,恶意编造、传播不实信息的,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此前报道:今日辟谣(2025年3月31日)】
2024年6月23日,浙江临海警方注意到涉及本地的两个视频,视频内容为果农在市场里摆摊售卖杨梅,却没有顾客购买的冷清场景,视频字幕还配上了“仙居杨梅滞销”等字眼。警方第一时间就找相关部门查实,证实了没有杨梅滞销的情况。发布者发布视频后的当天晚上,竟然开始了直播带货,同时打出了“正宗仙居东魁杨梅,现摘现发”的广告标语。警方发现,发布视频的网民为临海本地居民张某,其发布视频的地点也不是在仙居,售卖的杨梅也并非声称的仙居东魁杨梅。根据违法嫌疑人张某供述,他编造仙居杨梅滞销的视频发布在网上,是为了通过卖惨在网络上赚流量、博眼球,以达到聚集人气,更好地销售杨梅的目的。由于发现及时,张某也立即停止了直播,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警方对张某进行了批评教育,他也主动删除了视频并且写下了保证书。
这些年,类似的“舌尖上谣言”频频上演,弄得人心惶惶。对消费者而言,谣言往往耸人听闻,极具杀伤力。但谣言一出,最受伤的还是广大农户。
遏制“舌尖上谣言”,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政府部门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公开辟谣。同时,要加大对造谣者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惩不贷,提高法律震慑力。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击网上各类乱象问题,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取得积极成效,形成有力震慑。企业和媒体也应积极传递正能量,主动宣传,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提振市场信心。避免“谣言伤农”,同样离不开每个公众的参与,少一些不假思索的跟风,少一些毫无戒备的转发,谣言才会无处遁形。
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心农产品是“产”出来的。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避免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放心农产品也是“管”出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这就要求创新管理、凝聚合力,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坚决对假劣农产品下猛药、出狠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管是产地、还是销售地,哪个环节、哪个部门出问题就严格追责,织就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天罗地网。只要扎紧扎牢制度篱笆,消费者的市场信心才能越来越足。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为农产品营造清朗的市场环境,让千家万户的农民安心种地,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谣言伤农”现象不能一再上演了!
相关内容 Related
- 数实融合店播与中小商家激活直播电商内生动力07-15
- ce-width07-15
- 钟山县驻村干部直播PK“带货” 乡村特色产品走俏“云端”07-15
- 钟山:驻村干部PK“带货” 特色产品走俏“云端”07-15
- 湖州援疆“三管齐下” 柯坪骆驼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