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潮涌逐锦绣 雪域江南六十春
日期:2025-08-18 06:28 / 人气: / 作者:小编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南迦巴瓦峰的云海,温暖的光芒淌过拉林铁路的铁轨,映红通麦特大桥的钢索,为米林机场腾空的飞机镀上了一层金光。
六十载岁月如歌,六十载巨变如擘。林芝,这片被誉为“西藏江南”的高原明珠,已然从喜马拉雅山脉东麓的闭塞之地,嬗变为生机勃发、笑迎八方来客的开放热土。2024年,林芝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7.78亿元,是2021年的1.28倍,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9万元和2.7万元大关,分别是2021年的1.2倍、1.26倍,再创历史新高,发展的成果如阳光般普照千家万户。
林芝的发展画卷,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是时代机遇与绿色梦想共同书写的精彩华章。
林芝地处藏东南深山峡谷之中,山高林密、沟谷纵横,自治区成立之初,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极为闭塞。“进藏难,进林芝更难”的喟叹,道尽这方水土的天堑苦楚。
墨脱,作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其“高原孤岛”之名,承载着多少代门珞群众人背畜驮的辛酸记忆。2013年,扎墨公路如巨龙般贯通嘎隆拉雪山,当一辆辆汽车驶入“莲花秘境”,墨脱县玛迪村村民顿珠次仁泪光闪烁:“祖祖辈辈的梦,终于实现了。”从此,墨脱群众告别背夫时代,迈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曾经的通麦天险、排龙天险如悬顶之剑,是318国道上最脆弱、最危险的滑坡地带、“卡脖子”路段。2015至2016年,随着通麦特大桥、迫龙沟特大桥及沿线隧道群相继建成通车,天险终成坦途。
长期在川藏公路上跑货运的司机李师傅感慨:“以前过通麦,提心吊胆几小时,手心全是汗,现在一脚油门,几分钟就能安全通过。”
2019年,林拉高等级公路全线年,“雪域新天路”拉林铁路建成投用,结束了藏东南不通火车的历史,林芝人民坐上了高原“复兴号”。而通航近20年的米林机场,在2024年时,旅客吞吐量已接近80万人次,成为林芝沟通世界的空中动脉。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400公里,所有乡镇、行政村通达率、通客车率100%;全市村邮站达到436个,2024年全市邮政及快递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335.34万件,成功打通农村物流寄递“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与交通脉络同步跃升的,还有能源与通信的巨大变革。农网改造升级覆盖千家万户,主电网延伸至最偏远的边境村落;多布、雪卡等水电站,冲康、松多等光伏电站,如璀璨明珠点亮高原暗夜。4G网络全域覆盖,5G信号在城区及重点乡镇蓬勃生长,乡镇移动信号覆盖率、光缆传输覆盖率均达100%,群众了解外界的渠道更加快捷多样。
现在,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的格桑旺堆,也能熟练地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将自家采挖的珍贵松茸卖向全国各地。
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助力“产业之花”在“雪域江南”绚丽绽放。数十年来,林芝市以独特的资源禀赋,精心培育了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等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先行的“产业之树”。
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工布文化,让旅游业成为林芝最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三四月间,雅江两岸、尼洋河畔,桃花灿若烟霞。林芝市聚焦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做足桃花文章,以花为媒,连续举办二十二届桃花旅游文化节,成为声名远播的高原桃花之城,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林芝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从2021年的1006万人次、83.7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530.65万人次、138.21亿元,林芝“桃花村”品牌持续擦亮,“人间桃源”享誉全国。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酒店、民宿、户外旅体融合项目、文创商品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数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波密县古乡嘎朗村通过整村推进民宿旅游,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村民扎珠对自家民宿连续改造升级3次,打造出村里有名的精品民宿,收入实现翻番。他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我们吃上了‘旅游饭’。”
作为西藏第一块规模种植的茶田,易贡茶场的茶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2024年茶叶销售额达到890.59万元,再创新高。
易贡茶场副总经理普桃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创建了‘雪域茶谷’和‘易贡茶场’两个品牌,开拓了甄选、特选、精选和茶饼等系列产品,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其中上好的干茶市场价能卖到1万多元一斤。”
林芝市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植养殖业,形成察隅猕猴桃、朗县辣椒、波密天麻、墨脱高山茶、工布江达藏猪、米林藏药和高原鱼虾等一系列颇具知名度的特色农副产品。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林芝苹果”在2024年出口尼泊尔,实现了西藏本地水果的首次出口。
特色农牧业,直接鼓起了农牧民的“钱袋子”,成为助推林芝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同时,林芝市立足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等发展优势,瞄准招大引强,以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为目标,引进华能、葛洲坝、东方电气等多家行业领先的清洁能源企业,大力布局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经开区、粤林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平台,引进和培育农夫山泉、甘露藏药、奇正藏药等一批知名企业,推动绿色工业迅猛发展。
发展的温度,由人民群众的笑容来丈量;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林芝市大力实施急救设施进社区乡村、城市社区老人助餐服务、农特产品邮费减免、老旧小区改造及停车绿地设施提升、10万头仔畜保险、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提升、农村供水维修养护“民生七件实事”,让群众获得了“稳稳的幸福”。
自从村里的集体经济茶馆开展起了老人助餐服务,米林市米林镇米林村的江久仁增来的次数明显多了。他说“茶馆里的伙食好、种类多,来了就能吃上热乎饭,每天餐费只要10元钱,非常实惠,还有老伙计一起喝茶、下棋,来到这里,我们老年人可享福喽。”
医疗教育是民生大计。近年来,林芝市持续发力,推动7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五个100%”目标全面实现,上学“三包”稳固提升;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察隅县、墨脱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远程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全市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率先在全区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目标数,稳步落实医疗保障制度待遇……一系列看得见的实效,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朗县洞嘎镇的老阿妈卓嘎因白内障在县人民医院成功接受免费复明手术,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她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说:“感谢你们,这么多年的‘失明’,终于在家门口就给治好了,我又能看清孙子的笑脸了。”
就业是群众关心的又一大民生领域。林芝市广泛通过扶持农牧民转移就业、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就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市场化就业、鼓励区外就业、常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双选会等各种途径广搭就业平台、广拓就业之路,让劳者有其业。
墨脱县德兴乡的扎西平措,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挖掘机培训,如今在工地务工,他高兴地说:“月入6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很踏实。”
六十载时光流转,林芝人民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土坯房、木板房到安居房、小康房;从单打独斗、种田放牧到村村有集体产业,户户能拿分红款;从人畜不分离、环境脏乱差到高原和美乡村;从一个城市两条街、走路不过三五里到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醉美”林芝城……幸福的生活如日方升,蒸蒸日上。
林芝之美,根在生态。六十载发展历程,林芝市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血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这片弥足珍贵的绿水青山。
来到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人都会赞叹这方河汊纵横、绿水成荫的山水胜景。这里的美丽正是保护的成果。1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累计投入1.76亿元资金开展雅尼湿地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科研科普、设施建设等工作,并组建由当地群众担当的管护员队伍,确保了湿地生态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持续丰富。
色果拉村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曾饱受风沙之苦,冬春季节从江北岸看不到江南岸,发展条件恶劣。为了彻底改变全村环境,色果拉村掀起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绿色革命”,每年组织群众在江岸植树造林,大规模种植柳树、杨树、砂生槐,硬是让沙洲连成绿海,把这片贫瘠之地变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村”。
环境改善了,发展条件也提升了。色果拉村群众通过生态种植,把这里变成了有名的蔬果基地,群众因此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色果拉村党支部书记乔次仁感叹:“好生态是我们发展的根基,留下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
数十年来,林芝坚持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统筹推进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重点河流、公路沿线及城镇周边植树造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39个、示范村360个,示范创建命名率达7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9.6%,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尼洋河畔万物生辉。林芝六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党中央亲切关怀、全国各族人民无私支援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二十余万林芝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从昔时闭塞之地到今日幸福之城,从基础设施的沧桑巨变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群众生活的蒸蒸日上到绿水青山的精心守护,六十载风雨兼程,林芝以其波澜壮阔的实践,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发展赞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西藏档案修复师达珍:38年修复上万件历史档案
达珍退休后被西藏大学文学院邀请担任古籍修复指导老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修复指导老师以及西藏博物馆档案修复及字画装裱修复指导老师等。[详细]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8月15日也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举办了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和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详细]
从1994年起,中央先后派出11批1.4万援藏干部,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向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造血式”帮扶转变。[详细]
回忆起年轻的时候,索朗尼玛语气中带着感慨:“那时一家人靠着几亩地生活,家里几乎一年都买不了一个新物件。[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相关内容 Related
- 学先进 勇担当 刘凯:从点滴做起 让更多残疾人体现社会价值08-18
- 绿海潮涌逐锦绣 雪域江南六十春08-18
- 青甘大环线及甘南地区攻略及费用!路线都给你准备好的实用指南08-17
- 《土特产的新江湖08-17
- 零食坚果干果品牌有哪些08-16
热门内容 Top Content
- 栾川蕙兰 从深谷幽芳到富民产业07-13
- 让“新牧人”出彩出圈06-20
- 解馋不过草原特产牛肉干 内蒙特产 草原牛肉干 内蒙古推荐 即食零食 吃了还想吃06-05
- 强化农特产品电商人才队伍建设 我省举办农特产品线上营销培训大会07-01
- 欧拉羊解锁牧业+旅游致富密码07-15